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技术规范
毒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,其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直接关系到器械灭菌效果与患者安全。广州坤灵在消毒供应室建设中,严格遵循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2 部分: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》(WS 310.2-2016)等标准,结合不锈钢(stainless steel)器械特性与地坪(floor)耐消毒腐蚀要求,为医疗单位提供专业解决方案。
一、清洗消毒核心技术规范
1. 器械分类与预处理要求
污染程度分级:依据器械污染类型(血液、体液、化学试剂等)及材质(不锈钢、塑料、玻璃)进行分类,如锐利器械(手术刀、穿刺针)需单独放置,避免损伤其他器械。
预处理标准:使用后器械应在 1 小时内进行保湿处理,采用含酶清洁剂浸泡或湿纱布覆盖,防止干涸污渍影响后续清洗效果。
2. 清洗技术规范
清洗方法选择:
机械清洗:适用于多数常规器械,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,需设定温度(≥90℃)、时间(≥10 分钟)及清洗剂浓度参数;
手工清洗:针对复杂器械(如内镜、管腔器械)或精密仪器,需使用专用刷洗工具,遵循 “一用一消毒” 原则,刷洗后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。
质量检测:清洗后器械需进行目测或带光源放大镜检查,确保表面无污渍、锈斑;管腔器械采用高压气枪吹干后,用白纱布擦拭无残留。
3. 消毒技术规范
湿热消毒:首选方式,温度≥90℃,时间≥1 分钟,适用于耐高温、耐湿器械;
化学消毒:使用含氯消毒剂(有效氯浓度 500mg/L)或过氧乙酸(浓度 0.2%-0.5%)浸泡 30 分钟,需严格控制浓度与时间,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,避免化学残留。
二、标准化清洗消毒流程
1. 去污区操作流程
回收分类:使用封闭回收车从临床科室回收污染器械,在去污区进行分类,破损器械单独登记处理;
清洗消毒:将器械装载至清洗消毒器,设定程序启动清洗(预洗→主洗→漂洗→消毒→干燥),不锈钢器械干燥温度≤90℃,避免高温变形;
质量检查:由专人对清洗后器械进行外观检查,不合格器械重新处理。
2.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流程
功能检查:检查器械关节灵活性、咬合度,锐利器械进行性能测试;
包装规范:使用医用皱纹纸、无纺布或硬质容器包装,包外粘贴包含灭菌信息的追溯标签;
灭菌处理:根据器械材质选择灭菌方式:
压力蒸汽灭菌:温度 121℃(下排气式)或 132℃(预真空式),时间≥15 分钟;
低温灭菌:环氧乙烷灭菌(温度 55-60℃,浓度 600-800mg/L,时间≥6 小时)适用于不耐高温器械。
3. 无菌物品存放与发放
灭菌后物品冷却≥30 分钟,存放于离地≥20cm、离墙≥5cm、离顶≥50cm 的不锈钢货架,按有效期顺序发放;发放时使用封闭转运车,确保运输过程无污染。
三、广州坤灵中山项目实践应用
在中山某医院 1000㎡消毒供应室项目中,广州坤灵通过优化清洗消毒流程实现高效运行:
设备配置升级:引入 3 台全自动清洗消毒器,单台处理量达 200kg/h,配合超声清洗机处理复杂器械,清洗效率提升 40%;
流程标准化:制定可视化操作指南,明确各环节操作参数与质量标准,使器械清洗合格率从 85% 提升至 98%;
环境适配设计:去污区地面采用防滑耐腐蚀的环氧树脂地坪,耐酸碱等级达 pH 3-12,便于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(1000mg/L)进行地面消毒;设备及操作台采用 304 不锈钢材质,焊接处经抛光处理,避免细菌滋生。
四、质量监测与安全管理
物理监测:每日对灭菌器进行温度、压力、时间参数记录;
化学监测:每包使用化学指示物,灭菌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,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;
生物监测:每月进行生物监测,使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,确保灭菌效果;
职业防护:工作人员穿戴防水围裙、护目镜、手套等防护装备,配置通风系统及时排出化学消毒剂挥发气体。
广州坤灵以国家标准为基础,结合工程实践经验,为消毒供应室提供从设备选型、流程设计到人员培训的全链条服务,确保清洗消毒环节符合规范要求,助力医疗单位构建安全可靠的无菌物品供应体系。